在当下的育儿模式中,多数人开始摒弃批评、对比式教育,倡导夸奖式教育。在其它的文章之中我们已经仔细分析过,批评和夸奖带来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种超越批评和夸奖的教育模式。
首先,在态度上,要做到平等、尊重。
“平等”的意思是我们要和孩子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尊重”的意思是用平等相待的心态和言行对待孩子。弄懂这两个词的意思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批评和夸奖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行为,所以我才会持否定态度。
如果做到真正的平等与尊重,也就意味着我们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哪怕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是让我们不舒服的,也不要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做事。而作为家长能做的就是适度给予建议,但要注意:孩子听取建议的前提是有不错的亲子关系。
在这件事情上,我最担心的就是家长的言行不一,明明自己没有做到平等,却在嘴上坚持我就是平等的对待孩子了。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家长自己看手机、玩游戏甚至熬夜,但是孩子做同样事情时,家长就会训斥孩子,嫌弃孩子总玩游戏,看手机。
其次,学会用语言和孩子沟通
“沟通”是我们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基础。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沟通与表达:学会表达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绪。当孩子能准确表达,同时家长能准确给予回馈的时候,教育就会变的简单。
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想去摸插座,我看到的时候就大声的呵斥了她,她当时吓坏了,也没去摸插座。事后,孩子告诉我:“妈妈,我当时很害怕,但是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训我。”然后,我详细的跟她解释了摸插座的危险,并表达了我对她的担心。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做过类似危险的事情。
通过简单有效的沟通,我们避免了孩子的危险行为,同时孩子能够清楚的表达也让我很开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进行反思,教育这件事变成了共同成长。
最终得到结论:最合理的教育模式-------不批评、不夸奖、不过多干涉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提出的这种教育模式,也是我个人比较认可的,它的基础理念就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最终的结果只能让孩子自己承受,家长并不该过多的干涉。
不夸奖、不批评之前我们已经细致的聊过,下面我们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不干涉。
当你的孩子不吃饭的时候,很多人赞同的处理方法是:不吃就算了,饿两顿他就知道好好吃饭了。如果真的做到了,那这就是不干涉。通过不管、不说教的方式,让孩子承担不吃饭的后果——饿肚子。那下一次,孩子就知道我需要吃饭,要不然会饿。
同样的在学习中不干涉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孩子不学习,不写作业,要承受的就是不写作业的后果,考试成绩差的后果。结果可能是被老师惩罚,被同学嘲笑,忍受自己羞愧的情绪……当孩子开始不喜欢这种感觉的时候,就会选择自救:开始认真听课,仔细完成作业。这样责任就回归到孩子身上,家长也会轻松。
但我们知道,这些事情是需要时间的,在孩子没有释放出需要帮助的信号之前,父母忍不住进行干涉的话,孩子可能会将责任转嫁:都是因为你不停的唠叨我才会这么做的,觉得并不是自己的原因。
有的家长会疑惑,什么都不做,这好像不行吧!毕竟孩子还小,人生经验太少。但你要想到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从父母的安排的时间非常有限,最终他们要走上为自己人生负责这条路。所以我们何不早一些把权力交还给孩子,毕竟这时候我们还能从旁给出建议。
总而言之,管教孩子的大原则是不过度的干涉孩子,同时要有平等、尊重和有效沟通。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