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跑圈网:

沙发巾不乱跑的小窍门不惩罚又无招惩罚后又

   时间:2024-10-14 阅读:

之前,悟空问答的一条问答,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评论、关注和点赞,很多父母都各抒己见,各有不同。

这个问答是:董卿一句话刺痛中国父母: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对逼孩子的程度理解有差异,有认为孩子的成长要顺其自然,随兴趣发展,也有认为,孩子需要父母适当的管教,而不是一味地佛系教育。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都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监督,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会对孩子的不当做法进行惩罚。

尤其,在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的二胎家庭,老大吼、老二哭,妈妈还要处理一堆琐碎的时候,面对孩子的问题,吼骂、惩罚经常在上演,因为惩罚的效果基本是立竿见影。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发现,打骂、惩罚已经不起作用,甚至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在育儿中,惩罚随处可见。

“跟你说过多少遍,在超市里不能乱跑,你再乱跑,你别想买你要的恐龙。”

于是,孩子真的不跑了,乖乖的跟在妈妈身后。

一个同事跟我说,有天下班回到家,看到乱糟糟的房间,心情很差,于是,她对孩子做出了惩罚,一个星期不吃零食。

还有一个同事在吃饭时交流育儿心得,给孩子买了一盒彩笔,但孩子却把墙上、被子上、桌子上,甚至衣服上画得到处都是,于是,她没收了彩笔,决定不给孩子用了。

在孩子教育中,为什么我们喜欢用惩罚来解决?1.简单粗暴不复杂

用惩罚来教育,远比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去走进孩子内心简单得多。

父母只需要吼叫、打骂或是剥夺她的某项权利,就可以让孩子朝我们所期望的方向“乖乖就范”。

所以,我们会常常使用“你别想得到……”“你不能做……啦”“打你是你自找的”“你必须站在这,好好反省”。

2.起到的效果立竿见影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适用任何一个人,而经过试验后的很多方式,我们也都会感慨:怎么不管用呢?

有一次,我感受了孩子的需求,并提出了她的感受,但是,最后我还是告诉她:这次,你还是不能买恐龙,因为你这星期的零用钱用完了。

但是孩子却一直缠着我,我实在没耐心了,于是,我又开始惩罚她,打了之后,她哭了,在我威胁下,她开始乖乖跟在我后面了,我觉得省心多了。

比起和她苦口婆心的说,很明显,惩罚更快的实现效果。

3.发泄了被孩子气到的情绪

当被孩子消耗完耐心,自己的情绪一点就炸,于是,有一种不惩罚你都不行的情绪。

爸爸妈妈仔细想想,在被孩子气到炸的瞬间,惩罚孩子,是不是还挺解气的。

惩罚孩子为什么不可取?“打完了孩子,自己冷静下来后,内心很自责,发誓以后,再也不对孩子大吼大叫,第二天又被孩子气炸了,重演了前一天。”这是妈妈们的共同点。

所以,你发现没有,其实惩罚,并没有让孩子长记性,即使是过重的惩罚,也没有让孩子确切的认识到错误原因和弥补错误的方式。

一个朋友跟我说,孩子(两岁)总是在她不经意间,就往她脸上打一巴掌,好疼,为了让她知道打别人是不对的,而且很疼,于是,她也狠心的反打回去,但是,孩子被打哭了,也记不住,下次不能打人。

所以,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以暴制暴也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惩罚,只能是借用外在力量强制性的让孩子屈服,一旦有机会,她还会再犯。

有次,一个朋友跟我分享,孩子有天把家里用水彩笔画得到处都是,彩笔也扔在地上,东一支西一支,她气坏了,冲着孩子吼了几句,然后拿来扫把,连笔带纸全部扫到垃圾桶,在处理这些的时候,孩子一直说,不要扔不要扔,但她太生气了,她没有理会。

并且,她那一刻的想法是:你该,不听话。

然而,第二天早上,她又发现,孩子用刚性笔又在墙上画。

塞尔玛.H.弗莱伯格在《魔法岁月》中说:体罚带给孩子的影响,没有一样是父母所期望的,孩子收到处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的内疚感,“体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于是心安理得的重复自己的错误。

惩罚,除了加剧了和孩子之间的不良关系外,唯一的好处就是,孩子看似乖了很多,但是,实际上,孩子对父母缺少了安全感,也对自己缺乏自信。

李开复曾在《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中说:如果常常惩罚孩子、批评孩子,会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会让他们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

对孩子是否应该进行惩罚,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实际上,不惩罚不代表对孩子不管不问,而是,找到一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用更好的方式代替惩罚,让孩子从根上认识到问题。

遇事采用六部曲,让更明智的方式代替惩罚1.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必强忍着自己的情绪,每个人的感受都应该被重视,这时,应该强烈的表达自己立场。

举例,孩子拿了画笔,画得房间到处都是,还不收拾好的案例。

“你用彩笔把屋子画得到处都是,扔得满地都是,我很生气,我太生气了。”

2.表明你的期望

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后,心情稍微平静一点了,孩子也关注到了自己犯错了,妈妈还很生气的事实。但是,这时,还是不能用泄愤的方式,挖苦或是惩罚。而应表明自己的期望。

“我希望我刚刚打扰的地板是干净的,希望刚洗过的沙发巾是干净的。”

这时,孩子基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3.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父母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再犯,但没有解决当下的问题,孩子始终只是制造问题,然后父母说“不”和惩罚。

而让孩子弥补自己的失误,会让她参与到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她遇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避免了重犯这种错误的事情。

“你现在去拿扫把和垃圾桶,把地上打扫干净,把沙发巾换下来,丢到洗衣机去洗。”

这时孩子按照我说的,开始动手去做,做完之后,询问我,妈妈,那墙上的怎么办?

说明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知道,有些地方画上去就不那么容易清除了,以后,不能再画了。

4.提供选择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按照前面的步骤,乖乖的配合父母去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采用提供选择的方式。

“你要么现在去打扰干净,要么以后不能拿彩笔画了,你自己选择。”

这时,孩子考虑到以后用彩笔,就会去打扫卫生。

5.采取行动

天下熊孩子各式各样,有一些孩子,父母做到第四步,依然无动于衷,这时,很多父母都快要抓狂了,但是,只有继续聚焦解决措施,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

这时候,妈妈就可以采取措施,把彩笔收好,下次,孩子来找,却发现找不到了。

6.解决问题

在第二天,孩子发现彩笔找不到了,便来问我:妈妈,我的彩笔在哪里?你收起来了。

“没错,我收起来了,因为我不希望,每天辛苦的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后,家里涂的到处都是,或是乱糟糟的,即便很累了,我还得抽出时间去收拾彩笔和那些被画赃的地方。”

于是,孩子很不高兴的走开了,第三天,她又来缠我:妈妈,我很想要我的彩笔,但我承诺我不乱涂,东西我也会自己收好,可以吗?

我认为,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自己去想办法处理,于是,把彩笔还给她。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认为: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她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惩罚孩子不是目的,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而通过“明确自己不同意的立场、表明期望、告诉孩子怎么弥补失误、提供选择、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六部曲思路,无疑是既避免了伤害式惩罚,又能让孩子参与问题解决中,培养了她责任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教育方式都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不断调整、坚持和总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我是二宝妈妈柏果熟了,爱读书爱研究孩子的变化,育儿路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对联官网

西部素质教育编辑部

我们在做企业网站建设时需要注意的3个要点

更多>最新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百科知识 |  风水起名 |  健康养生 |  科技科学 |  法律知识 |  生活维修 |  旅游休闲 |  综合资讯 |  财经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