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随便去空旷的草地或溪水旁转转,不经意间总有惊喜。平日里不起眼的星星点点小花,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尤其是那些成片开放的野花,配合季节的节奏不卑不亢地绽放,相互簇拥相互照亮,即便单一的只有白色调,仍不失野趣和激情,别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意境。
像一年蓬、酢浆草、鱼腥草、鳢肠等这样的草本植物,花小而美,一旦形成规模开放,那效果无人能忽视,景观并不亚于人工培育的,同样可以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和震撼。
鳢肠这种植物想必了解的人并不多,或许从它身边经过也不会多看一眼,因为它那小小的白花实在不显眼,常让人忽略。
其实古代人对鳢肠十分重视,俗称“墨水草”,不但是珍贵的药材,还是民间常用的“天然乌发剂”。因为鳢肠喜欢生长在水边湿润温暖的地方,古人又称之为“水边仙草”。由于现在农村人缺乏对鳢肠的了解,常将它当作恶草铲除掉。
初次听见鳢肠这个名字,还以为是某种鱼类的内脏,很难与植物联系在一起。鳢肠始载于《唐本草》,由于该植物茎杆折断有类似墨汁的液体溢出,“鳢”有乌鱼的意思,而茎杆好似乌鱼的肠子。《本草纲目》解释得很清楚:“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在《图经本草》中称旱莲草。
鳢肠为菊科鳢肠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的各省都有分布普遍。除了鳢肠和墨水草外,还有墨旱莲、旱莲草、乌心草、乌田草、墨烟草、墨头草、墨菜等多种叫法,总之离不开乌和墨,围绕黑色做文章。
鳢肠一般株高60厘米左右,茎像马齿苋的茎,但较为纤细,大多直立生长,也有少数斜升或平卧,幼苗子叶椭圆形或近圆形,初生叶2个,椭圆形,叶片大多为无柄或有极短的柄,颜色偏深绿,叶片两面都被有密硬的糙毛。
夏季开白色小花,形状像小菊花,有两层。总苞为球状钟形,为头状花序,有细的花序梗。花柱分枝钝,花托凸,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边花舌状。筒状花的瘦果三棱状,舌状花的瘦果四棱形,表面具瘤状突起,无冠毛,成熟之后,会变成墨色。
尽管鳢肠是农村水边常见的杂草,但不可扼杀它的价值,不仅是中医常用的药草,具有滋补肝肾、补气养血及凉血止血的作用。抗肝毒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螃蜞菊内酯、去甲螃蜞菊内酯。而且在生发乌发及固齿方面表现优秀。鳢肠味甘、酸,性寒,全草可入药。含有皂甙、烟碱、鞣质、维生素、鳢肠素、多种噻吩化合物等物质。
《本草纲目》中记载:“乌须发,益肾阴”;《本草述》也写道:“疗溺血及肾虚变为劳淋”。对因肝肾虚弱而引起的头发早白、脱发有一定疗效。李时珍称鳢肠:“汁涂眉发,生速而繁”。在《滇南本草》中也写道:“鳢肠滋补肝肾,固齿,乌发,洗九种痔疮”。
将鳢肠的汁水涂眉发,或者洗头,能促进毛发生长;内服有乌发、黑发的功效。古代民间将鳢肠的茎叶采摘回来洗干净,再放到石臼或者铁臼里捣烂成汁,然后用纱布包裹过滤,去掉茎叶渣,将剩下的黑色汁液洗头,经常洗可改善脱发现象,白发返青变黑。
民间流传一个固齿的土方子:将鳢肠连根拔起,用清水冲洗掉泥沙,再用酒浸泡几小时,然而加入食盐腌制2~3天,用微火焙干,再研磨成粉。每天取此粉末搽牙,再用清水漱口,连续数日可起到固齿的效果。
鳢肠的嫩茎叶是一道可口的野菜,在古代闹饥荒的时候,平民百姓把它当作救荒粮填肚子,《救荒本草》中曾有记载。鳢肠作为野菜可熬粥、炒肉、开汤、凉拌。不过烹调前要先做焯水处理,汆烫后去除黑色汁液,再捞出用冷水冲洗保持碧绿的颜色。除了食用,鳢肠还是一种很好的家畜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