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
8月26日,镇宁自治县双龙山街道新发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上,数十名工人在采摘无公害茄子和黄瓜,装筐后搬运上车。
“这些瓜茄可是我们致富的宝贝,现在家家户户买新车、盖新房,日子越过越安逸!”新发村来顺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员张乔友笑哈哈地说。在此之前,多数村民种植传统低效农作物,偶尔养殖鱼虾,但收入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成了空壳村、空心村。
12年前,在外务工的张乔友发现,省外超市里销售的无公害黄瓜每根要卖5块钱,比家乡卖得贵几倍,这让他眼前一亮。“本就是农民,为什么不回家种蔬菜?”打定主意,张乔友到超市调研,前往蔬菜基地学习,然后回到家乡搞蔬菜种植。
刚开始,张乔友先试种2.5亩无公害蔬菜,当年,西红柿获得丰收,一季就收入4万多元,比传统种植收益翻倍,这更加增强他种植蔬菜增收的信心,于是他请教专家,不断学习各种蔬菜种植技术,改进种植方式,提升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村民也纷纷向他讨教种植经验。新发村掀起种植蔬菜的热潮。
2014年,张乔友被群众选为新发村党支部副书记。2015年3月,新发村成立来顺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负责全面管理,采取“合作社 农户”模式,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种植黄瓜、茄子、菜豆以及花菜等无公害蔬菜,走规模化发展新路。
“自从种植蔬菜,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村民马啟权一边采摘黄瓜,一边说。他家以前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每年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有结余。合作社建起来后,他入股6亩土地,还成了合作社员工,每年收入五六万元。现在他家建起两层漂亮的楼房,置办了家电,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新发村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511.5亩,预计产量超过1000吨,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收入年年增加。
从无人理解,到十几户人家联合种植,再到如今103户人家以土地入股,新发村80%的土地集中规划,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不断朝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村民们有干劲,纷纷主动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
“目前,合作社平均每天要发出6至7吨蔬菜,不愁销路。今年,我们还要建设一个2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预计明年初投入使用。”张乔友说,只要大家肯干事,就能脱贫增收。合作社每年务工人数约有3000人次,每年递增,在他们的带动下,全街道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村民腰包也一年比一年鼓。
新发村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带动周边村寨共同发展。截至目前,双龙山街道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其中,茄子、西红柿、莲藕、白菜、生姜等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300余亩。(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牟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