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京津后花园,阴山南麓凉城县。她原名宁远县,1914年因同名而更名为凉城县,以北魏凉城郡为名。凉城郡亦作梁城郡。北魏置,治今凉城县岱海北;据《水经·河水注》云:盐池(今岱海) 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
阴山南麓,长城脚下。
这里是北方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留下了华夏祖先傍海而居的足迹,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将这里赞誉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曾是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是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水乳交融的沃土,众多名流都曾踏上这片钟灵毓秀热土。这里位居大同、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城市交界处,是蒙晋冀三省区交界地带的中心,有京津后花园之誉。
凉城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这里东接丰镇市,南与山西省左云县、右玉县为邻,北连卓资县,西与呼和浩特市区、和林格尔县交界。她原名宁远县,1914年因同名而更名为凉城县,以北魏凉城郡为名。凉城郡亦作梁城郡。北魏置,治今凉城县岱海北;据《水经·河水注》云:盐池(今岱海) 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
下辖6个镇、2个乡:鸿茅镇、岱海镇、麦胡图镇、六苏木镇、永兴镇、蛮汉镇,天成乡、曹碾满族乡,总面积3451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常住人口15.4万,县人民政府驻鸿茅镇。
这里历史悠久,在6000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战国时属赵国。秦朝属雁门郡。西汉始置沃阳县,因流经过城的沃水(今弓坝河)而得名。东汉末至宋金时先后属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的牧地。北魏置凉城郡,治今县东北。辽置宣德县(为德州治,今淤泥滩村)、天成县,为德州治。金元时属宣宁县。明洪武年间废县改宣德卫。清初为察哈尔部牧地,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宁朔卫、怀远所,属大朔理事通判。乾隆十五年(1750)置宁远厅。
1912年改设宁远县,1914年更名为凉城县,属察哈尔特别区,治今永兴镇。1928年改属绥远省。1937年迁驻新堂(今址,另说1948年迁驻)。1949年属和林格尔专员公署,同年改属集宁专员公署。1954年属内蒙古自治区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属乌兰察布盟,2003年属乌兰察布市至今。2005年11月,城关镇、三苏木乡和厢黄地乡合并为岱海镇。2012年设厂汉营乡。2005年11月,城关镇、三苏木乡和厢黄地乡合并为岱海镇。2017年8月,由岱海镇析置鸿茅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凉城县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处黄土高原交界处,有中低山、丘陵、盆地等地貌;地形四面环山,北部为蛮汉山山系,南部为马头山山系,中怀滩川(岱海盆地);平均海拔1731.5米,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称。境内多为季节性河流,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年均日照时数3026多小时,年均降水量392.3毫米,年均蒸发量1938毫米。
她是内蒙古28个产粮大县之一,畜牧业发达,被誉为京津菜蓝子。境内有黑鹳、白琵鹭、大天鹅、花头鸺鹠等国家保护动物;有甘草、党参、知母等药用植物;有小麦、莜麦、胡麻、烟叶等农产;有牛、马、羊等畜产;有鸿茅酒、马鞍子、鲤鱼等土特产;有铁、钼、墨玉、中国蓝等矿产;其中石榴子石储量约500万吨。这里风力资源丰富,是发展风电项目的理想之地;岱海湖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内陆湖,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渔业基地,是华北地区有机鱼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这里西距呼和浩特100公里,南距煤都大同110公里,北距集宁区90公里,东距北京400公里,距二连浩特口岸490公里;这里区位优越,交通方便,是沟通蒙晋冀的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境内有大准铁路过境,设有天成站;有梅岱、呼阳、凉水、岱虎等高等级公路过境。
凉城县是自治区7个宜旅宜居旗县之一,旅游资源独具风格。境内有环岱海遗址群(以老虎山、园子沟为代表)、左卫窑古城遗址、汇祥寺遗址、东沟门圣母庙遗址等;有有汉疆阴县古城遗址、北魏沃阳古城遗址、凉城郡古城遗址、唐桑乾都督府古城遗址、辽宣德县古城遗址、明天成城遗址、赵和明长城遗址等名胜古迹;有岱海、永兴湖、二龙什台国家森林公园、绥蒙革命纪念园等景点。其中岱海古称天池, 素有塞外天池、草原明珠等美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