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显赫且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它以百年不败的富贵高高屹立在中国商界,在最辉煌的时候占据了当时中国“吃”“穿”两大市场的半壁江山。毛泽东曾评价说:“这个家族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这就是荣氏家族。
荣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商界人士最为突出,创业先人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二人,创办的企业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到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红色资本家”、“上海副市长”、“国家副主席”的称号和角色无疑代表着他对中国政府的极大支持;改革开放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智”字辈的荣家人也在不同领域对中国发展做着重大贡献,无不显示荣氏家族的非凡才干。
是怎样的“家文化”在支撑并影响着荣家的每一代人?让我们从荣氏家族几代人中抽取2个代表性的故事来慢慢品读。
今天,我们先来读读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二人的白手起家史。
1902年3月,荣宗敬29岁,荣德生27岁。兄弟二人投资的保兴面粉厂在无锡西门外梁溪河畔开业,17亩地,30个工人,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他们磨出来的面粉又细又白,每日夜可出面300包。年轻的兄弟俩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拉开了荣家百年沉浮的大幕。
荣家祖上就有人做过大官,曾经家世显赫。然而到荣家兄弟这一代,荣家便衰落多时。太平天国起事期间,无锡遭遇战乱,荣氏一门几乎灭绝,其父荣熙泰因为在上海铁铺当学徒才幸免于难。成年后的荣熙泰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濒临绝境的荣家因此一改家风,开始生发壮大。
荣熙泰好学而有才华。他十分倡导实业救国的理念,并对两个儿子的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就是他留给儿子的遗训。荣德生回忆,父亲曾常常面授他们兄弟:“一家有余顾一族,一族有余顾一村。”即告兄弟二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1896年,荣家兄弟跟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开一个名叫广生的钱庄。因头脑活络、手脚勤快、经营上的稳妥,两年不到,荣氏兄弟就小有积蓄。过了几年,钱庄生意清淡,荣熙泰因病去世,兄弟俩决定转行。荣德生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进口的面粉色泽好,价格便宜,这些用新机器磨制而成的面粉很有竞争实力,销路很好,而国内面粉厂却没有几家。他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跟荣宗敬一拍即合。
保兴面粉厂的进展并不顺利。当地乡绅告荣家兄弟私圈农田,还投诉他们工厂的大烟囱正对着学宫,有碍风水。开明的无锡知县孙襄臣驳斥了地方绅士的无理要求,使面粉厂顺利奠基。但保兴的面粉生产出来以后,销路不如预期的好,第一个月就积压了上千包。开厂一年多,其他股东就要求撤资,荣家兄弟只好把名字改成茂新,重新办了注册。
荣家兄弟咬牙坚持了下来。他们物色营销能人,以打开北方市场。在销售上也很花心思,比如在面粉包里随机放进一块铜元,作为“彩头”,给消费者带来意外之喜,这种促销花样今天已是商业常见的手段了。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境内爆发,面粉需求陡然增加,荣家兄弟的生意好了起来。1905年,荣家兄弟得知英国的制面设备比法国的要好,购进了六部英制钢磨机器,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当美国研制出了新的面粉机,荣家兄弟又举债采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外国资本的产能萎缩,荣家兄弟等民族资本产业趁势发展。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
▲ 荣宗敬(右)与荣德生(左)兄弟二人
作家吴晓波先生评论荣家兄弟,说他们是一对十分奇特的组合:兄长荣宗敬长得浓眉方脸,英气逼人,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手段霹雳;弟弟荣德生则面圆耳长,慈眉善目,行事慎思笃定,稳健保守。两人在衣着上的区别也很明显,老大喜欢穿西装,整日发蜡闪闪,老二终年是青衫长褂,一付乡绅打扮。吴晓波说,兄弟二人截然迥异、颇为互补的个性也充分体现在生意上,甚至成为了荣氏事业得以壮大的最重要的保证。
荣宗敬的经营哲学是,“只要有人肯借钱,我就敢要,只要有人肯卖厂,我就敢买。”在进口美制面粉机时,需12万两白银,茂新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荣宗敬力主向洋行借款,先付两成,其余两年还清。1905年,就在面粉厂有了起色之后,荣宗敬提出 “吃着两头,再做一局”,开办了一家棉纺厂。从此,荣家靠面粉、纺纱起家,“既管吃,又管穿”,构筑出一个惊人的商业王国。
荣宗敬的冒进个性使企业经常陷入危机之中。危难之际,荣德生的作用就显现出来。1907年,荣宗敬在上海做金融投机失手,造成数万元的巨额损失。身在无锡的荣德生带着自家田单及房屋单契,赶到上海,以此做保,才把荣宗敬从烂泥中拉了出来。后来20多年中,这类事发生了多次,荣宗敬猛打猛冲,荣德生则在后面救援,多次把兄长和公司从悬崖边拉回。他的稳重自有成效。就这样,荣家事业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十分奇妙而迅猛地扩张。
到1910年,荣家兄弟的工厂产量比初建时大了十倍,在国内首屈一指。1912年,荣宗敬在上海创办第二家面粉厂,起名福新。他在股东会上提出,为了扩大再生产,三年内不提红利,所有的钱全部拿出来“滚雪球”。1913年夏天,他租下陷入困境的中兴面粉厂(两年后全资收买,改名为福新四厂),到了冬天,在中兴厂东面,新建福新二厂。1914年6月,又在福新一厂的旁边吃进土地,建起福新三厂。1916年,荣宗敬远赴汉口,建福新五厂;第二年,租办上海老牌的华资面粉厂华兴,改名为福新六厂。与此同时,荣德生在无锡收购惠元面粉厂,改为茂新二厂,不久又租办了泰隆、宝新两厂。荣家兄弟因此成为无人可敌的“面粉大王”。
再说纱厂。1905年创办振新纱厂,到1912年时,纱厂每年可得利润20余万元。1915年,荣宗敬开建申新纱厂,购英制纺机36台,第二年投产开工,正赶上欧战期间的需求饥渴,上海的棉纱价格大涨,从每件90余两狂涨到200两,出现了“一件棉纱赚一个元宝”的暴利景象,申新在开工后的三年里,棉纱产量从3584件增加到9811件,棉布产量从2.9万匹增加到12.8万匹,盈利更是惊人,从开办当年的2.06万元增加到22.2万元,三年增长十余倍。1917年,荣宗敬出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原本由日本商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
1932年,荣家企业的日产面粉能力达10万包,这一数字约占当时除东北地区之外的全国民族面粉工业总生产能力的1/3;同时拥有52万余枚纱锭和5300多台布机,分别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工业设备总数的1/5和1/4以上。被称为中国“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荣家家训
• “一家有余顾一族,一族有余顾一村。”
• “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
• “人生必有死,两手空空而去。钱财有何意义,传之子孙,也没有听说可以几代不败的。”
•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在实业有成的同时,荣氏兄弟还致力于家乡教育、公益事业,先后在锡创办了公益小学、竞化女子小学、公益工商中学(后改为公益中学)、大公图书馆,还集资在无锡和常州共建造大小桥梁88座。1929年又在无锡小箕山购地建造锦园。
2001年,有关部门对荣氏家族所建造的桥进行普查,发现有登记的为102座,仍在使用的为40多座。在办技校、中小学之后,1947年,荣氏家族出资兴办高等教育,设立江南大学,令教育界侧目。荣德生曾经说:“人生必有死,两手空空而去。钱财有何意义,传之子孙,也没有听说可以几代不败的。”
荣德生曾给无锡梅园题写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荣家兄弟白手起家,最终深刻地扎根进中国社会。
(本文刊于《家族企业》杂志创刊号)
作者:余世存
▲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已出版作品:《非常道》、《老子传》、《大民小国》、《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