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53站:河街双龙村
许昌此村:做腐竹,打铜器,刘让碑里藏故事‖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罗面雨(形容雨点像用罗筛落的面粉一样细)一直在下,飘至脸上,凉丝丝的,非常惬意舒服。这样的天气骑车下乡,绝对是件很浪漫的事。
走天宝路,过西环,到河街路口右拐,再骑一里许,便是此行的目的地双龙村。
下图:村口的简易牌坊。
社区居委会建在村外的公路旁,我骑在车梁上,拿手机拍了张照片,随之进村。
下图:双龙社区。
到村口,正巧碰到拄着拐杖散步、88岁高龄的邢永胜老人。
老人在附近一石磙上落座之后,我们爷儿俩没规章地闲聊起来。
老人说他五几年参的军,在首都北京服役,复员回来后再没离开过。
谈及双龙村名字的由来,老人讲,村子周边过去有两条大沟,东西一条,南北一条,活像两条大龙盘踞于此,故起名双龙村。两条大沟上各修了一座桥,一座石桥,一座砖桥,以方便村民进出。老早以前,我们村还叫过岗刘村。为啥这么叫,是因为我们村坐在一道土岗的岗头上,地势较高,过去站村头往东看,许昌城尽在眼皮子底下,看的一清二楚。
清末民初,这里被称为双龙镇。解放后,才搬到现在的河街。
双龙村一千多口人,邢姓、刘姓居多,另外还有姓曹的、姓胡的、姓冯的。
下图:邢永胜老人。
我们村自古就有做腐竹的传统,八几年、九几年,是最兴盛的时候,家家户户做。腐竹这东西,好吃是好吃,做起来却十分繁琐。程序是:
第一步:泡黄豆。泡豆前,先挑一大缸水备用。将黄豆淘净后,用清水泡上,泡涨泡透了,出浆才好。
第二步:磨豆子。从前都是用石磨磨,给驴蒙上遮眼布,防止拉磨转圈转晕。豆子倒在上盘磨的磨眼处,上面吊着水桶,里面的水不停往下流,将磨好的豆浆和豆渣冲出来,接进容器里。后来换成机器磨,省劲多了。
第三步:吊豆浆。为将豆浆和豆渣分出来,把磨出来的混合物倒入用棉布做的吊单里,边摇动边添水。乳白色的浆水流出,豆渣留在吊单里。
第四步:滚豆浆。豆浆倒入大锅中,架大火烧滚。
第五步:捞腐竹。落滚后,用竹竿将漂浮于表面的豆皮捞起,挂在通风处晒干即成腐竹。
下图:宣传画磨豆子。
由于我们村生产的腐竹质量好,产量大,把全国各地的客商都吸引了过来。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也建有腐竹厂,并在村东头盖了幢两层小楼,挂的牌子就是许昌河街腐竹厂洽谈处,专门负责腐竹销售。
家庭作坊式生产腐竹,有两项污染,一是烧煤,二是剩下的浆水难处理。
如果烧气做腐竹,成本太高,这样一来,小作坊都停了,取而代之的,都换成了干净整洁的大工厂,质量更有保证。
下图:红火一时的腐竹厂洽谈处。
我们村还有一项绝活,就是打铜器。最早村里有剧团,剧团解散后,铜器都保留了下来。铜器主要有锣、铙、钹、镲。每年春节前后,村里的老少爷们搬出这些家把什,这些音质不同的乐器由大鼓作统领,“咚嚓嚓”一响,人们随着节奏舞大头和尚、踩高跷、跑竹马旱船,欢欢乐乐过大年。如今,这项技艺已成功申报为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朋友留言所说的刘氏宗祠和刘让碑,忙问它们的位置。
老人站起身,用拐杖指着说,你从这儿朝北走,看到牌坊后往西拐,到了村西头,路北就是。
谢过老人,我依言寻去,很顺利找到了刘氏宗祠,可惜大门紧锁。我问附近打牌的几位大姐,找谁能开祠堂的门,她们都推说不知道。无奈,我回到祠堂门口,看到墙上写着几个电话号码,捡其中一个拨过去,很快接通了。
我说明来意,对方说他目前在外地,一时半会儿赶不回来,不过,他可以帮我再联系一个人,让我耐心等下。
不久,刘国正先生开车赶来,打开了祠堂的大门。
下图:刘国正先生。
据刘先生讲,祠堂还是一百多年前的老祠堂,后来仅仅翻修过屋顶,而院墙则是最近几年才拉起来的。院里立的《皇明成祖手敕》碑,过去立在西北地老祖爷刘让的坟头,文革时被有心的族人拉倒,挖坑埋到地下才得以保存下来。前些年拉回祠堂,在他的组织下,立在了这里,并加盖了碑亭。
碑亭上撰写的对联是:
先祖功德传千古
后胄子孙效先贤
《皇明成祖手敕》碑碑文如下:
朕准圣人之孝,爱其所亲,继志推恩,朕可当务。尔以才器事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建文之际黜尔为民。朕即位之初,恩皇王考所任之,所召致銾(hong)用。尔既来朝而筋力衰,遇弗欲重,劳以事,特赐冠带宴赏,仍旧职致仕,归荣乡里,遂其优游。抚尔子孙,劝乡民子弟为善。尔其钦哉,故敕。
永乐九年十月廿(nian,二十)八日敕
下图:碑亭及《皇明成祖手敕》碑。
倘若仅看碑文,仍然无法了解刘让其人。这时,刘先生把我领到拜亭下,指着上面的牌子说,这里有老祖爷刘让生平简介:
刘让,元末明初人,祖籍许州长社县龙泉保(今河街岗刘村)。据民国十二年《许昌县志·仕达》记载,“幼奇疑,性孝公。既长,淹通经史。明太宜策时,与语大悦,器重之。”
朱元璋起兵反元,刘让参与机密,有运筹帷幄之功。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以其老诚、有学问,封为众王子师傅,特授周府(朱元璋之子朱橚,封周王)长史司审理所审理正,辅助周王。
明永乐年间,刘让年纪衰迈,不愿做官,乞求归休,皇帝朱棣允准,于永乐九年(1411年)十月二十八日书敕旨一道送给他(即《皇明成祖手敕》碑碑文内容)。
刘让死后,葬于村西北祖茔。墓前石碑,除镌刻其生平事迹外,成祖所颁敕文亦记刻其上。
下图:拜亭上的刘让生平简介。
步入昏暗的祠堂,正中摆有一通油光发亮的神位碑。碑额是:水源木本。序言为:
吾刘氏乃陶唐(古帝名)之胤(意为后代,后嗣),历汉唐越宋,传至元时,太祖赐进士出身,任金华府知府,居本州西门也,西郭之外孙家庄东首焉。再传至明,还居本州西北乡,取名同刘家村,建于西北隅。以任审理司正堂讳让为始祖,后世建此祀堂,门貌巍巍。以后族间寒,此祀堂已剥落殆尽矣。至嘉庆年间,此即余资路建配房三间也,即其实以志之。
明故始祖任审理司正堂刘公讳让之神位
大清同治七年(1869年)岁次
由序言可以看出,这支刘氏是唐尧之后,元代时太祖中进士,任金华府知府,住在许昌城城西北。到了明代,方有刘家村之名。 此外,西院墙、南院墙下还躺着几通石碑,有乾隆年间的,有嘉庆年间的。经辨认,都是些墓碑,没啥史料价值,我匆匆瞥了一眼便离开了。
下图:祠堂内的神位碑。(文首图:紧闭的刘氏宗祠大门)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