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靖华
对于长临河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问题,杨宏星书记曾和我有多次交流,并有着十分深刻的思考。
杨书记是个博学多识的人,他热爱读书,涉猎很广,尤其对于历史地理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在肥东工作期间,他一直十分重视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长临河地区文化遗产的价值,杨书记有着很多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很多时候,他会用十分简洁的话语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概括,有一种哲学家的思维深度。比如,某次他谈到长临河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长临河生活着整个环巢湖地区最优秀的人群。”
又有一次,在谈到六家畈的文物,他说:“六家畈的文物经历了一个循环。”
为什么是一个“循环”?再问下去,原来,六家畈畈的很多珍贵文物和太平天国时期淮军在苏州的掳掠有关。这些文物来自长三角地区,珍藏于六家畈村,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文物又被下放的上海等地知青买去。所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循环”。
在谈到长临河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严峻形势,杨书记沉默了一下,同样说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话:
“靖华,我们回不去了。”
这句话杨书记说了两遍。“回不去了”,意思是,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地区即将迎来发展, 村庄必须更新的事实。完全沉浸于历史的辉煌是不现实的,迎接新陈代谢才是正道。这句话对我有很深的触动。
不过,虽然“回不去”,但并不代表不需要去认真研究迎接未来的方案。在完成了这个地区的调研后,我们一直都在思考。有一次我在复旦,接到杨书记电话,他约我到肥东。在他办公室——也是一个大书房里,杨书记谈了一下他的想法。“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完全凭政府的力量去保护,是不现实的,也没有那么多资金,而且即便将古建筑全部保护和修复起来,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最终还是走向破败。我们必须要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去推动社会进入这个区域,让这个区域充满来自城市的人流,从而推动村庄的保护。”
杨书记的这个思路,奠定了整个长临河南部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总框架。之后,他打开一本书。这是一本关于文化旅游的杂志。里面提到了浙江宁海所构建的体育健身步道,这个步道从 2000 年左右开始建设,将整个区域的传统村落、自然景观进行串联,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杨书记认为,在长临河地区,有无可能依托旧有乡村公路也建设一条类似的步道?通过这一步道将城市人口逐步向内部导入,从而引发乡村的改变。我听了这个想法,觉得具有可行性。杨书记则建议我去浙江宁海做了一次实地考察,看看两地的自然环境和实际情况是否比较接近。带着这个任务,我一个人去了浙江宁海。
这是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旅行。我在宁海,实地考察步道的构成、沿线的自然景观和旅行后,感觉到确实和长临河地区有近似之处。
从区位上看,宁海和长临河镇都有共同的优势,一个靠近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一个靠近新兴的区域中心合肥。宁海步道建成之后,吸引了来自上海的大量周末游客,推进了步道两侧的乡村的利用保护,同时也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而长临河镇在环湖公路修通之后,和合肥市中心和滨湖新区的空间距离空前缩短,未来必将迎来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进入。
从自然环境来看,无论是宁海还是长临河镇,都有山水相映的地理形态。传统村落点缀其间,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古村落更点缀其间,起到了和自然环境相呼应的独特作用。
如果说,二者还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一则,宁海步道的散布范围更大,基础设施条件更好,二则,宁海步道的建设和宣传过程中,始终以“徐霞客旅行起始点”的作为核心概念,此概念对于整个步道知名度的打造有着重要作用。就这点而言,长临河地区的步道在建成之后,显然还需要一个概念上的提升。
虽然有着这些差异,二者的相似性仍然十分明显。我在返回肥东,向杨书记汇报后,杨书记也确定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向下推进。从 2015 年初开始,我开始协同规划团队一起对整个长临河地区进行第二次调查,以确定整个步道的走向。
和以前偏重于文献、古建筑等层面不同,这次调研,偏重于整个区域自然和文化资源分布的总体情况以及现有道路交通的走向和利用情况。我也得以跳出传统村落本身,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长临河镇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前从未考虑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决定主要依托现有的乡村道路,将其串联,形成一个体系。
考虑到长临河镇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自然景观价值相对薄弱,因此选择在长临河镇南部区域进行建构,建好的体系,最初起名叫“湖山体育健身步道”,是一个环线。值得一提的是,在方案的深化过程中,意外的经历了一些巧合,让人感觉冥冥中仿佛有一些安排似的。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