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江门墟顶街余庆里一间老屋的露台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端正地坐着。老人目光深邃,精气神十足,对着镜头朗诵自己的诗作《颂墟顶》。老人对面,几个年轻人拍下他朗诵的情景。
老人叫区德麟,90多岁,是为数不多仍居住在余庆里的原住民。周围的年轻人,是纪录短片《江门记忆·余庆里》的摄制组成员。
2020年7月起,在江门市自然资源局和江门市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工作坊的组织支持下,由郭嘉良、张子维、王润华、卢战豪四名大学生组成的摄制组走进余庆里,记录下这片老街区的历史与当下。
影片历史顾问何耀权,后期制作王润华,副导演张子维,导演郭嘉良。图片由张子维提供。
影片监制卢战豪。图片由张子维提供。
在短片中,原住民区德麟、江门历史资深学者何耀权、建筑工人卢荣、一屋文化运营部经理陈莎轮番叙说余庆里故事。镜头扫过余庆里大街小巷,定格它当下的模样。
4月30日,在江门市自然资源局和共青团江门市自然资源局委员会主办、江门市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工作坊协办的墟顶街纪录短片发布会上,耗时大半年制作的《江门记忆·余庆里》获得现场观众一片掌声。随后,短片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大量关注与传播,勾起不少老江门的回忆。
纪录短片发布会现场。
镜头下的余庆里
在不少江门人的心里,位于蓬江河北岸的墟顶街有着特殊地位。它是江门城市发展的原点之一,在过去的600多年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沧桑。
“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饭,过鸟避墟烟。日漾红云岛,鱼翻黄叶川。谁为问津者,莫上趁墟船。”明朝大儒陈白沙曾写下五言律诗《江门墟》,记录下五百多年前江门墟的繁荣。
而今,记录江门墟的,从毛笔变成了镜头。
余庆里。图片截取自纪录短片《江门记忆·余庆里》。
《江门记忆·余庆里》短片开头,区德麟挥舞双手,声情并茂地朗诵《颂墟顶》。虽年过九十,区德麟念起诗来依然中气十足,神采飞扬。
区德麟。图片截取自纪录短片《江门记忆·余庆里》。
区德麟是余庆里为数不多的原住民,更是区翰农的曾孙。
1754年,新会县署在江门镇墟顶现余庆里所在地设立县丞署,负责征收财税工作。20世纪初,江门商会董事区翰农、区卓南、梁心俊、何锦堂、莫子绅、莫大学、黄恭发、黎湘泉、杨奕所、欧阳庭三共10人,集资成立余庆公司,收购县丞署地。1917年,余庆里首批建成24间房屋,后总共建成28间,余庆公司将该处住宅区起名为“余庆里”。
面对摄制组,区德麟打开了回忆的闸门。墟顶街的旧况、余庆公司的发迹史、余庆里闸门的由来……他娓娓道来,仿佛家中的老人给后辈讲故事。
短片的另一个讲述者是何耀权。与回忆往事的原住民区德麟不同,今年77岁的何耀权是江门历史资深学者,他退休后撰写了大量有关江门近代史与乡土人情风俗的诗词文章,对墟顶街区颇有研究。在镜头前,何耀权对余庆里的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何耀权。图片截取自纪录短片《江门记忆·余庆里》。
伴随着两位老人动情的讲述,余庆里的家长里短一道挤进了这部近16分钟的纪录短片——航拍角度下,余庆里的房屋整齐划一,青砖红瓦清晰可见;老人闲暇时会聚在屋前谈天说地,周边流浪的小猫似乎不怕人;整洁的巷道间,偶有居民和游客经过……没有修饰和表演,每一个镜头都是实实在在的记录。
建筑工人卢荣是墟顶街的过客。拍摄影片时,他正修缮改造余庆里一间老屋。如何对待历史建筑?卢荣给出了他的答案:“能保护就要尽量保护,尽量做到最佳,保留以前旧的面貌。”
卢荣。图片截取自纪录短片《江门记忆·余庆里》。
在短片结尾,镜头对准了余庆里卖鸡地一号:“一屋”。在这幢由墟顶街旧屋活化改造而成的三层小楼里,“一屋”文化运营部经理陈莎挥舞着葵扇,与外国友人谈笑。
“建筑是一个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更新过程中本地特有的色彩。我们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能更有底气和文化自信面对未来、面对世界。” 陈莎的一番话,为短片画上句号。
陈莎。图片截取自纪录短片《江门记忆·余庆里》。
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在4月30日的短片发布会上,江门市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工作坊二楼座无虚席。在这里,《江门记忆·余庆里》首次公开放映,并收获了在场一片掌声。
纪录短片发布会上,何耀权分享墟顶街历史。
纪录短片发布会现场。
摄制组成员,郭嘉良、张子维和王润华,来到现场与观众分享创作的幕后故事。
作为由大学生组成的初创团队,摄制组面临着种种考验。比如负责拍摄的三人都在广州上大学,因此只能利用假期回到江门拍摄;一个环视书籍的3秒镜头,拍摄了近两个小时;去年底就完成拍摄地影片,需花大量时间校对历史细节才能与观众见面……
纪录短片拍摄现场。图片由张子维提供。
热爱和对记录历史的渴望,成为他们坚持下来最大的动力。
“影片是记录历史很好的方式。”王润华说。
张子维是短片的副导演。由于对历史文化兴趣浓厚,早年间他就经常以镜头记录墟顶街。他还记得,小时候生病,父母会带他到墟顶街一位名医处就诊,墟顶街的建筑风貌因此刻在他的记忆里。但如今,不少年轻人对历史街区所知甚少。“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以前的江门是怎么样的,甚至不知道‘江门’这个名称的由来。”张子维说。
一边是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淡忘,另一边是老街区原住民的日渐减少,挖掘和留存过往的鲜活历史变得越来越难。某种意义上说,摄制组的四位年轻人是幸运的,至少能找来九十多岁高龄的区德麟还原当年的历史。
郭嘉良提到,创作这部短片时,曾有人建议加上旁白,但团队并没有采纳,他们力求纯粹的客观记录。因此,在这部短片中,观众对于余庆里的认知,来源于影像和当事人的讲述。
纪录短片拍摄现场。图片由张子维提供。
纪录短片拍摄现场。图片由张子维提供。
短片分享会后,《江门记忆·余庆里》在多个平台传播,不少江门人的朋友圈被它刷屏。有观众留言:“真好,终于有人记录这位老人口中的余庆里历史了。”
对这个四人摄制组而言,这个短片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的镜头还打算对准启明里、南芬里等地,留住更多江门记忆,让更多人了解江门的历史。
【撰文/摄影】叶芷晴 黄烨倩
【作者】 叶芷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