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跑圈网:

景德轩起名好玩的地名之北京篇地铁5号线各

   时间:2025-07-15 阅读:

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地铁5号线,北京地铁5号线,是北京开通的第五条线路,是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中首条贯穿城市中心、连接南北郊地区的快速轨道交通干线,于2007年10月7日开通试运营全线(东单站一北新桥站),其标志色为淡紫色。

宋家庄:清朝时左安门外方圆数十里多为荒地和旧窑坑,最早来此耕种的是姓宋的山东人,在此开辟菜园种植多种蔬菜,并把刚下地的新鲜蔬菜拉到左安门内出售。因他种的菜品种多、价格低又新鲜,菜地往东北不远就是左安门,所以来此买菜的人较多,称其为"宋家菜园",此后形成村落称宋家庄。

刘家窑:过去许多砖窑瓦厂都在城外郊区,取土、用工相对便宜,又有水源。刘家窑是在清光绪年由一个姓刘的创办的窑厂,世代烧窑,专烧瓦盆。由于该窑烧出的盆质地细腻,样式好,受到顾客的称赞,远近闻名。逐步形成村落,人们就管这一带地方叫刘家窑村。

蒲黄榆:北京解放后,郊区农村逐步成立互助组,后来又开始合作化,1954年由互助组联合发展成初级社,这一时期蒲庄、黄土坑村、榆树村的互助组联合较快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取名蒲黄榆农业合作社。"刘木匠(刘续明)是当时的文化人,十里八村有名的'秀才',他专门替人做木匠活,人有才,手艺也好。"刘木匠建议,根据这3个村的位置,从北到南依次取一个字头,就合成了"蒲黄榆"。

磁器口:元朝时,这里由于人员往来频繁,于是有许多乡下人在城门外设摊叫卖,其中以经营大蒜的居多,于是被称为蒜市。从万历至崇祯年间及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为蒜市口,形成南北走向的街道后称蒜市口街。因街内有天仙圣母娘娘庙,清乾隆年间名娘娘庙街。光绪时改称磁器口。此后在街道的北口有"景德轩"和"精品阁"两家瓷器店先后开张,且买卖兴隆,到了清朝宣统年间便改称瓷器口。以后陆续又开了几十家瓷器铺,街道两旁还有许多瓷器摊儿,成为名副其实的"瓷器一条街。因"瓷"和"磁"相通,新中国成立后被命名为磁器口大街。

东单:东单:明代,东单北大街南端建有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檐下施如意斗拱,坊额书"景星"二字,称单牌楼,又因位于皇城天安门之东而称东单牌楼,简称东单,与西单牌楼遥相对称。光绪二十六年年毁于战火。

灯市口: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二里许,即现在灯市口地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民间称为灯节。旧时北京人过灯节不仅要吃元宵,还要逛灯市。北京灯市由来以久,最盛在明代,那时皇帝还曾赐百官假十日以庆祝灯节,灯市放灯时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远近游观者不下万人,灯市口之名便因灯市而起。

东四:位于北京东城区中部,东四北大街东侧。元代称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又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

张自忠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官阶最高的中国将领、33集团军上将司令张自忠。据考,1946年6月,冯玉祥提议:在北平市选三条道路或三个城门以纪念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三位将军,这三位恰好都是冯将军的老部下。11月25日,北平市长何思源签发《府秘字第729号训令》,将原南河沿改称"佟麟阁路",北河沿改称"赵登禹路",铁狮子胡同改称"张自忠路"。北平市政府于1947年3月13日颁令将铁狮子胡同改为"张自忠路"。1952年6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由北京市民政局颁给家属。张自忠路也依旧沿袭。1965年"文革"前改成"地安门东大街","文革"时期,掀起改名风潮,张自忠路也因此易名为"工农兵东大街",1984年终恢复原名。

北新桥:北新桥,其实没有桥,那么,为什么管它叫北新桥呢?有一个传说,燕王修北京城的时候,把苦海幽州的老龙赶出了北京,老龙怀恨在心,等到北京城修好后又回到北京,发起大水,想淹北京城。燕王就派降龙罗汉姚广孝去捉这条孽龙,老龙打不过姚广孝,就向北跑。来到井旁,就一头钻进井内的海眼,姚广孝追上来,看到老龙钻进井内,就取出一个长铁链,向井内一投,把老龙锁在井内,并在井上修了一座桥,把老龙压在井下。老龙不服,就抱怨说:"是燕王占了我的地方,应该还给我。"姚广孝说:"等桥旧了就放你出来"老龙一听,心想桥总是要旧的,就同意了姚广孝的条件。姚广孝给桥起了一个名字,叫"北新桥"。无论过多长时间,人们提到桥时,都叫北新桥,老龙永远不能出来,北京城没有发过大水灾。

雍和宫:雍和宫:因位于雍和宫附近得名,雍和宫是北京现存最大的喇嘛庙,原是明朝内宫监太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建为胤禛的府邸,称贝勒府。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亲王府。胤禛登基后,把府邸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一半作为皇帝行宫。雍正去世后,灵柩停放在雍和宫内,把宫内的永佑殿等主要殿堂改为黄色琉璃瓦,与皇宫殿宇相同。后雍和宫成为清朝皇帝供饲祖先的影堂。乾隆九年(1744)改为喇嘛庙,为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物的中心。

和平里北街、和平西桥:因为位于和平里得名。源于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和平会议,以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之意。

惠新西街南口/北口:"惠新"二字的由来,另有解释。其中"惠"字源于附近曾有过一座慧忠庵(已废弃)。早年间,这里是元大都北城墙外的荒地,人烟稀少,清代时形成村落,因临近慧忠庵而称"慧忠庵村"。1954年以后逐渐形成居民区,1985年以后又改建为住宅区。因其东部有慧忠庵村,古时"慧"与"惠"通用,于是将"慧"字谐音为"惠",又因是新建小区,故称"惠新里"。当初修建地铁5号线时,惠新西街南北两端所设的车站曾称北土城东路站和干杨树站,后因站位紧邻惠新西街南口和北口,最终确定为"惠新西街南口站"和"惠新西街北口站"。

大屯路东:因位于大屯路以东端而得名。此地相传旧时曾于此地囤粮,故称大屯村。大屯作为北京北部的村庄,《日下旧闻考》中已见记述,卷一百七云:"大屯村永安庄真武庙。"又:"大屯村有护国天仙庙。大屯村在土关之北。"皆明建。天仙庙已无存,真武庙尚存正殿、后殿、东西配殿各三间。

北苑路北:苑,是培养禽兽及培育林木的地方,封建时代特指帝王花园。北苑,是明清时期皇家游猎之地。

立水桥/立水桥南:立水桥是立汤路的一座桥,是北京市昌平、朝阳、海淀三区交界处。明代的时候,发源于西山的清河便流经此地,为了通行方便,人们在河上修了一座木桥。但因过往的人员,车辆较多,没多久,这座木桥就被压坏了,于是在原址上重修了一座石桥,用的都是十分坚硬的花岗岩,坚固的桥墩立于水中,支撑宽阔的桥面,故得名"立水桥"。

天通苑南/天通苑/天通苑北:清初时,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叫小庄。传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路过此地时,见这小小的村落景致幽静,一派太平景象,便乘兴赐名"太平庄"。 现天通苑亚洲最大的社区是由顺天通集团开发建设。因北京叫太平庄的地方有三四十个且太俗,于是承担开发建设的开发商便从"顺天通"转换出"天通苑"之名。此后又兴建的多个小区,并依所处的方位称天通东苑、天通西苑、天通北苑、天通中苑。 天通苑有近40万人入住,逐步形成了如今号称亚洲第一的超大规模经济适用房社区。

下期为您介绍,北京地铁6号线各站来历,敬请期待,如果您有什么需要了解的,或者对文章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如何快速开始SEOSEO的术语和技巧你知道吗

广东安全生产技术杂志社

散装水泥杂志社

更多>最新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百科知识 |  风水起名 |  健康养生 |  科技科学 |  法律知识 |  生活维修 |  旅游休闲 |  综合资讯 |  财经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