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跑圈网:

偏方店起名河南洛阳龙门西山药方洞

   时间:2025-07-15 阅读:

药方洞在龙门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开凿于北魏晚期。窟门两侧所刻之古代药方,共一百四十多个。药方中提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唐代初年我国医疗学、药物学的珍贵遗产。

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壁主佛身躯粗壮,造型敦实厚重。佛和菩萨衣服宽松,褶纹稀疏。其造像特征、衣饰、刀法都具有响堂山石窟像的基本特征。窟门两侧所刻之古代药方,共一百四十多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神经科等。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所涉及的药物达一百二十多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药方洞 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建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和北齐,到唐初还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农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公元650年的一天,洛阳龙门寺院中一群僧人正在商议着什么,原来,他们想把大家千辛万苦搜集来的民间药方永久的保存下去,就决定把这些药方刻凿在石窟中,但是,就在即将动工前,他们又碰到了一个难题,这就是该把这些药方凿刻在哪个洞里呢,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小和尚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前几日我偶然在一个石窟中看到一块石碑,碑中这样写道:自非倾珍建像,焉可炻彼遗光,若不勤栽药树,无以治滋聋瞽。意思是说,出资开龛造像,就好像勤种药树,可以解除耳聋眼瞎等疾病的痛苦,我看这洞中石碑的寓意和咱们刻药方救人的善意刚好吻合,干脆就把药方刻在这个洞口的石壁上”,听完小和尚这一番话,其他的和尚点头称是,一致决定把药方镌刻于小和尚说的那个洞中,并且将其取名为“药方洞”。就这样几个和尚背起药方、刻刀,登上石窟一连数月,他们吃住在龙门石窟不曾下山,终于将140多个药方完完整整地刻好了,自此以后,许多无钱看病就医的贫苦百姓都纷纷来此寻找药方,而药方洞也开始慢慢被人们熟知。

还有一传说,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一王姓人家,世代以买鹿肉为生,一日王母得病,服药无效,日见沉重,遍寻中原良医,皆不见好。王氏为孝子,发大愿救母,于是至东郊伊厥(龙门)山上拜神求签,行至半山,忽见一母鹿卧于树下,正于搭弓射箭,却见鹿不惊亦不走,于是好奇近前,原为一病鹿,遂动恻隐之心未伤害。刚出一箭之地,又见一小鹿,口衔一圆盖长茎赤色之草,朝母鹿方向奔去,王氏好奇,返回偷看,见小鹿以口衔之草喂母鹿,第二天,第三天,每日如此,早晚不断,及至四日,母鹿病愈,站立可走,王氏躲于树上偷看四天,大为感叹,人说鹿为神物,可通人性,果不其然。

王氏忽悟,若能以此赤草医母,定然有效?于是,第五天,王氏带箭上山,隐于树后,欲射鹿夺草,却不见二鹿再现,等至天黑,正于彷徨离去之际,只见小鹿出现,口衔赤草,朝树奔来,弃草于树下,而后飞奔远去,王宝遂下树拾草,星夜回家。将赤草分5份,每日一份,煎汤喂母,日见好转,未及一周,母病转轻,及至10日,可下地行走;半月不到,已完全痊愈。

王氏感恩鹿衔神草救母之恩,遂关掉祖传鹿馆,终身不再杀鹿,专心采药行医,救助更多病人,三十余年于民间搜集上百奇效偏方,救助当地无数百姓。为永传后世,王氏发愿,在东郊伊厥山石崖之上建一药方洞,将所搜集民间验方刻录其上,并叮嘱后人,世代不断补充,王氏家族后人历经二百余年,至唐武则天年代,方才填满,共载药方147个,且皆以1、2味药的单方或简方为主,许多无钱看病的百姓闻之,纷纷来此寻方,且用后皆有效验,故此药方洞名闻天下,为世人熟知。

为此后人留下,宝神鹿衔芝救母,药方洞普度众生影响,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工业微生物编辑部

杂志期刊投稿

发展教育学国际刊官网

更多>最新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百科知识 |  风水起名 |  健康养生 |  科技科学 |  法律知识 |  生活维修 |  旅游休闲 |  综合资讯 |  财经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