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那个公案里面,阳明先生说的“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有没有学过唯识,如果学过的话,可以在评论区打个“1”,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阳明先生这句话和唯识有关,不了解唯识是没办法明白的。
阳明先生懂不懂唯识,他肯定懂,要不然他也不会写出那样的“四句教”,“四句教”里面提到了“心”和“意”,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就是证明,因为只有唯识里面对“心”和“意”作出过明确的区别,没学过唯识的话,肯定分不清,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去试试。
我们随便去找一个没学过唯识的问,问他“心”和“意”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不客气地讲,十个里面至少有九个半都分不清,更不要说准确地运用它们去表述什么观点了,如果是学过唯识的那就很简单了,“集起名心,思量为意”八个字就说清楚了,都是嘴边的话,根本不用犹豫。
但是有一点,阳明先生对唯识懂归懂,不过并不精,这个也没办法,纯属客观原因,和阳明先生本人无关,因为这类经典从唐末开始就大量遗失,到了阳明先生那个时代,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体系也不全,所以他能读到并不奇怪,但若是想精通,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可能。
他讲“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里的“心”,用唯识来讲,指的是前五识,具体讲就是前五识中的眼识,这朵花对于眼识来讲,属于它的“疏所缘缘”,读过《成唯识论》的朋友,对这个概念应该不陌生,这个“疏”有间接的意思,“所缘”就是用眼睛去看,“缘”就是看见的东西。
所以“疏所缘缘”就是眼睛间接看到的东西,比如在月圆之夜,我们如果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这是直接看,看到的这个月亮叫“亲所缘缘”,如果低头看水中的月影,这是在间接看月亮,看到的月影叫做“疏所缘缘”,这是从我们的认知常识上来讲的。
但是从唯识的角度讲,和我们的认知常识就不一样了,唯识认为,我们所谓“看”到的一切,其实都不是直接看到的,而是借助一个影像间接看到的,我们直接看到的只是一个影像而已,这个影像在唯识里面叫做“相分”,即眼识的相分影像。
所以在现实中,虽然是同一个东西,但是看在每个人的眼里都不一样,当然,看在蛇的眼里,狗狗的眼里,老牛的眼里等等,差距会更大,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这里,都不是在直接看,都没有直接看到那个真正的东西,看到的都只是自己的眼识相分影像而已。
那么阳明先生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你没有来看这个花的时候,“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就是它的影像并不会在你的眼识相分里面显现出来,“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一看它,它的影像就在你的眼识相分里显现出来了。
准确讲就是这个意思,“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话讲的有问题了,所以我说阳明先生的唯识学的并不精,他这样讲,证明有一个问题他自己也没有弄清楚,就是这里的“心”,和看花那个“心”根本就不是一个“心”,看花那个“心”是眼识,而“不在你的心外”这个“心”,则是第八阿赖耶识。
说到这里问题就很清楚了,阳明先生讲“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等等,这个“心”指的都是第八识,还用这个公案来讲,此花虽在心外(眼识),但却不在心外(阿赖耶识),这样一补充,这个公案就完美了。
由此可见,要想学好“阳明心学”,我们非要懂唯识不可,当然学了唯识以后,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学“阳明心学”了,但至少能看懂阳明先生在说什么,今天就给大家推咱们的《阳明心学专栏》,里面介绍了大量的唯识知识,喜欢“阳明心学”的朋友看过之后,相信将会解开很多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