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县月江镇三胜村,祖祖辈辈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九弯一道垠,红苕来当顿;要想吃碗白米饭,除非害大病。山高坡陡,土地贫乏,水土流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等这些,是该村卸不下来的标签。2015年,该村625户2134人中就有贫困户133户363人,贫困发生率很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下定决心拔“穷根”
三胜村的贫困,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多村民的吃、穿、住、行一直悬在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干部的心上。难道就拔不出“穷根”吗?镇党委书记刘江不信这个“邪”,他誓要拔除致该村的“贫穷祸根”。2015年,在百忙之中,他挤出时间,带领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勤走该村的每个村民小组、每道山坡,勤开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村组干部会,勤征解决水、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办法和点子。
在他的亲自安排部署督促下,镇、村迅速行动,从优化村党组织开始,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三支队伍,引导村民发扬“勤劳”精神,着力于苦干、实干和巧干,兴产业、强设施、倡文明,誓在三年之内彻底拔除“穷根”,向贫瘠土地要收成,让每名贫困户吃穿不愁,有房能住,有病能看,有学能上。
三任第一书记的“接力棒”
市路政支队的刘宇是三胜村首任扶贫第一书记。他永远记得进村的第一天的情景:天上雨稀稀,地上路洼洼。自己驾驶的车刚开进村不久,就被路上的碎尖石扎破了轮胎而不能前进。无奈之下,只有弃车改坐摩托车,等到了村办公室时,身上衣服已湿透。
恶劣的条件,贫穷的村民,并没能吓倒刘宇这个第一书记。较长的一段时间,他吃住在村上,早出晚归走访贫困户,这家几口人做什么,那家为什么贫困,他都一一记录在案。白天走访,晚上整理贫困户资料,与村两委分析致贫原因,“对贫下药”,积极向镇领导、帮扶单位领导汇报情况,争取项目支持。在他任职的两年多时间里,充分利用脱贫攻坚项目,带领三胜村村民发展柑桔产业1600余亩,兴建蓄水池10口,拓宽了10多公里的村道,新建入户道路20余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为2018年该村的摘帽脱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17年,卢代国从刘宇手中接过了三胜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就走遍了每户贫困户的情况,结合该村存在的短板弱项,着力在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方面下功夫。两年时间里,他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维修10口山坪塘,推动了69户贫困户的易地搬迁工作和68户的危房改造,确保村民住有安全房。2018年,在他的任期上,三胜村实现了整村贫困摘帽。
有着军人气质的石亚东是三胜村的第三任第一书记。虽然三胜村在2018年脱了贫,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做好脱贫后的小康工作是石亚东脑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一环,石亚东把眼光瞄向了产业转型升级、壮大集体经济上,积极协调、争取市、县、镇的项目支持,流转土地100余亩,创办了三胜村种养殖业合作社,全力做好脱贫攻坚的“后脱贫”工作。
勤劳花结出幸福果
“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永远告别了那低矮潮湿的土坯房,住进了这宽敞明亮的平房。”易地搬迁户杨金权站在新房面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6年,在帮扶干部的劝说下,我种植了优质青脆李和茵红李,今年李子大丰收,果大肉厚味道好很受欢迎。石书记还帮着我免费销售,预计今年,仅李子就要卖上10000多元。”正在摘李子的贫困户余友能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现在路修好了,从家里出门,再也不走那种泥巴路了。娃儿些上学,子女们回家,都干干净净的,又快又方便。”村民钟前艮,对自己村那宽广干净的柏油公路很满意。
“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三胜村村民秉承勤劳朴实的实干精神,终于使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村道路通畅,民居宽敞,产业兴旺,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三胜村的第一书记和村组干部为三胜村的旧貌换新颜感到由衷的高兴,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7月,三胜村的砂仁花开得又大又艳,千余亩的柑桔挂满了青涩的果实,青脆李、茵红李却已经成熟了……
内容来源丨周世平(月江镇)
图文编辑丨曾玲玲
责任编辑丨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