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春时所著的《中华美学概论》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中华美学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端于礼乐文化。杨春时表示,中华美学问题的提出,不同于古希腊对于美的智性哲学思考,而是出于重建文化秩序的需要,注重的不是美的形而上的本质,而是审美的社会效用,故强调美与善的同一。
由此,形成了中华美学特殊的论说方式和理论形态。《中华美学概论》对中华美学思想及其特性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涉及了中华美学思想的文化土壤、思想渊源、发生演变、哲学基础、审美现象学、审美本质论、审美主体论、审美对象论、审美意识论、主体间性、审美规范和审美范畴、功能论等方面。
他认为,中华美学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但没有形成严密的概念、逻辑体系。《中华美学概论》运用现代美学理论对中华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将其“潜体系”性凸显出来,使中华美学获得现代阐释。
杨春时教授长期从事美学、文学理论研究,建立了 “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为后实践美学主要代表。
他表示,中华美学具有特殊的论说方式,它避免对美的本质进行直接定义并且进行逻辑推演,而是在特定语境中阐发美的本质,采取了多种特征集合的方式来规定美的本质等方法。
中华美学具有特有的理论形态,表现为哲学的论说、礼乐的论说以及诗学的论说三种,而中华美学与诗学一体化,成为最主要的美学论说方式。
中华美学思想就其精神内涵而言,是贵族精神与平民精神的融合以及儒道释思想的交汇。平民精神以儒家为代表,主张审美的社会功利性。贵族精神以道家为代表,主张审美的自然非功利性。佛家(主要是禅宗)则提供了超越性的维度。儒、道、释融合,形成了中华美学的世间性和“潜超越”性品格。
《中华美学概论》揭示了中华美学思想的基本构成:首先是审美现象学的方法论,指出审美体验具有现象学还原和本质直观的性质,不仅发现了美,而且领会了天道。
其次,中华美学建立了天人合一的道本体论,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道是美的依据,美是道的化身。
再次,中华美学建立了“乐道为美”的审美本质论。还有,中华美学建立了情感论、意象论的审美意识论,主体间性的审美关系论,以及多层次的审美功能论等。
此外,中华美学还形成了“中和”“雅正”等审美规范以及诸审美范畴。
最后,《中华美学概论》还从文道关系、情理关系、美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中华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趋势。
这些论述不仅整体上揭示了中华美学思想,而且多有独到见解,闪光之思随处可见。
人民出版社编辑安新文表示,《中华美学概论》运用现代美学理论梳理了中华美学思想,揭示其内在逻辑,建立了理论框架,系统地展示了中华美学思想,凸显了中华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这种对中华美学的现代阐释,开创了中华美学研究的新的模式。《中华美学概论》通达古今,沟通中外,是中华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