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
天亮船到池州,现名贵池。步行至汽车站,买九华山车票。去九华山的人很多,又发一辆车,两个半小时方达九华山,寻店住下,原是一妇人开店,姓吴。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原名九子山。《太平御览》载称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名九子山。唐李白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句,从此更名九华山。古时华字即花,实乃“九花山”之意。故吴潜游诗“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阴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九华山有东南第一山之誉。
《九华山志》载,唐至德二年(757),青阳人诸葛节等建寺,请金地藏居之。唐建中二年(781),辟为地藏道场,德宗李适赐额“化城寺”。寺在九华山中心,南对芙蓉峰,东有东崖,西为神光岭,北依白云山,四山环绕如城,故以此名寺。所称金地藏乃新罗国(今朝韩境,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新罗灭百济,乾封三年(668)灭高句丽,强胜至十世纪初。)王近宗金乔觉者,来九华山早于唐高宗永徽(650——656)年间,或迟于唐玄宗开元(713——742)年间。
九华山开发更在东晋安帝隆安(397——402)已开始了。历经宋、元、明、清建修,鼎盛时有寺院达300余座,僧众4000余人,享有“佛国仙城”美称。明宣德(1426——1435)宣宗朱瞻基、明万历(1573——1620)神宗朱翊钧、清康熙(1662——1722)玄烨、清乾隆(1736——1795)弘历诸帝迭书匾额并赐金修葺。现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圣旨、藏经及其他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现存佛寺有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78座,佛像1500余尊。
九华山寺亦历经多次兵燹火毁,现存除藏经楼为明宣德年间建筑,其余皆清代重建。
我从小天台上山,进门是阴曹地府展室,后面才是佛殿,守门的是两个中年尼姑,让我买展室的门票。
这是阴间十殿闫君:一殿阎王秦广王,为孽镜台;二殿楚江王,铁床台;三殿宋帝王,碓舂台;四殿五官王,奈何桥;五殿闫罗王,刀丛剑树;六殿卞城王,磨台;七殿泰山王,油锅台;八殿都市王,锯身刮心台;九殿平等王,带角披毛台;十殿转轮王,梦波亭、饮梦茶、可忘往事。
这里最让人寻味的,孽镜可照出人的丑恶灵魂,喝奈河水使人难得糊涂,饮梦茶让人忘掉痛苦烦恼,那些严厉的刑罚让人惩恶扬善。人还是有一点迷信意识为好,那些贪官污吏杀人放火劫掠强奸偷盗欺诈拐骗坏人贼子,躲过阳报逃不脱阴惩,地狱公平正义有威慑作用的。
阴曹地府挂图乃大画家吴道子杰作之一,呕心沥血所创,道 子名道玄字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称誉画圣。初授瑕丘(今山东衮州县)尉。唐明皇玄宗李隆基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为内教博士。尝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所画景云寺地狱变相,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又善画佛像。
我儿时看道教地狱画,今之看佛教地狱,乃同一画像,为吴道子“地狱变相”也。
天台寺又名地藏禅林,在九华山天台峰捧日亭北。据载,寺依山势高低构成楼阁,上下五层,有万佛楼,地藏殿等,内供释迦佛、金地藏、弥勒佛等,梁壁间悬木雕小佛多尊。《九华散录》称:明诗僧智仁在此著《雪华集》。明末清初,戳安禅师兼工诗、书、画,长期居此。清康熙间僧尘尘子,于寺旁结茅,名曰活埋庵。我想此寺必在大天台,遂奔大天台,乃披荆斩棘,恐有蛇或遇歹徒,格外小心翼翼前往,后返回,却见有去罗汉墩路标,距三里之遥。有人过来,又惊且喜,原是挑夫。
此地人无论男女,皆以肩或挑找扛竹杆、木料等东西,以一竹杆刻成槽口,用另一肩亦负其半,则用双肩担之。这个挑夫是中年过些的汉子,指去路,达寺处只见遗址,庙已拆毁,尚未建成,心想挑夫何以未告知已无寺?过遗址不返,继续前行,有一宅问路,方知走大路可登大天台,走小路绕一大圈费时一个小时,身汗淋漓,乃下山去百岁宫。